图说天下社会百态

四十多“岁”大铁锅最近非常“忙”

四十多“岁”大铁锅最近非常“忙”

最近,沙河口区马栏街道兰园社区兰园北街24楼前的大铁锅是相当的忙。因为又到了集中包粽子的时候,这口大锅“接”下了左邻右舍的“预约”,加班加点地为大家服务着。蒸馒头、烀猪头、煮粽子、渍酸菜……这个四十多“岁”的老物件,在周边居民中人气相当高,大锅火起的时候,邻里间的感情也随之热络了起来。70年代的老物件如今派上用场

这口大锅的主人叫王秋菊,今年69岁,是老大连人。王阿姨曾经是下乡青年,在农村和老伴相识结婚,这口大锅是70年代初王阿姨结婚时,婆婆给置办的。1982年,王阿姨和老伴回到了大连市内,借用别人的房子居住。90年代初,单位分房子了,王阿姨搬到了现在居住的兰园北街24楼,就将一直寄存在亲戚家的大锅“接”了回来。“这个老物件不起眼,但是我对它还真有感情。”王阿姨说,她经常会睹物思人,回想起以往在农村拉风匣、烧大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因为住在一楼,王阿姨将大锅放在自家窗外,蒸馒头、渍酸菜、煮粽子时就拿出来用用,没想到左邻右舍对这口锅很感兴趣,询问王阿姨可否一起使用,王阿姨爽快地答应了。安上轱辘方便移动 旁边楼院也来借用

除了煮粽子,这口大锅在秋天渍酸菜、过年前烀猪肉时都很“忙”。“预约”多了,王阿姨就拿出本来记下来,将大锅的使用“档期”排开,轮流供大家使用。“有时我提出想蒸馒头,有的邻居就相约一起蒸,有时集中一天能蒸出来好几大锅馒头。”王阿姨说,本来是辛苦的家务活,却在热热闹闹、说说笑笑的气氛中干完了,大家都乐此不疲。而经常是,大锅里蒸馒头、煮粽子,下面炉子里面烤苞米、烤地瓜,这口大锅被邻里们充分的利用起来了。

王阿姨说,她住的这片楼有90户,几乎一半的居民都用过这口锅,很多外来的租户也逐渐加入其中,大家因为这口锅越发熟络起来,感情越来越深。而旁边的楼院居民也经常来借锅,大家就将锅下面安上了轱辘,推到附近的楼院使用。邻居“预约”一起搭手使用大锅

在5月24日下午兰园社区开展的“品文化端午育家国文化”端午节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了这口人气很旺的直径1米多的大锅。虽然已经用了40多年,但大锅保持的完好无损,而且非常的干净立整。王阿姨说,这一周左右,这口锅都非常“忙”,邻居们已经“预约”好了,轮流用来煮粽子,而只要是有时间,王阿姨和其他包粽子“快手”,都要搭手一起来包,一起来煮。“大锅煮粽子怎么摆锅,怎么控制时间,这个都是有讲究的。”王阿姨说。

记者看到,大锅里的粽子用屉布分成了几层,“这样每家的粽子就能区分开来。”王阿姨说,一到大锅集中使用的时候,她也会跟着忙起来,虽然忙活,但是很有乐。附近居民家里装修剩下的木料都往这送,每次使用大锅时,大家一起动手清洗,最后一起清扫拾掇。大锅增进邻里感情 有事大家互帮互助

王阿姨用这口大锅,给邻里们创造了方便,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帮助。王阿姨说她身体不好,2015年有一次生病,邻居忙前忙后的照顾,让她感动不已。去年王阿姨又突发心脏病,老伴带着她打车去医院,邻居们不放心,随后也打车赶往医院,帮着拿东西、送饭,跑前跑后地帮忙,让她难以忘怀。“我们这些邻居,谁家有事喊一嗓子,都能出来帮忙。”王阿姨说,她家的钥匙放在邻居家,邻居家的钥匙也存放在她家里,这样大家都能有个照应。王阿姨说,远亲不如近邻,她家的这口大锅将长期接受“预约”。在她看来,大锅这老物件,是一代人的记忆,是举家团圆的象征,希望能通过它,在城市里传承好的家风,传递亲情、友情、邻里情。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齐芳芳文/图

(半岛晨报)

内容简介

四十多“岁”大铁锅最近非常“忙”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