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社会百态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新闻的力量,在更远的前方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新闻的力量,在更远的前方

《好稿是怎样 " 修炼 " 成的》: 费伟伟著 ,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 , 标注时代的变迁 , 也丈量个人的足迹。历经时间的反复淘洗 , 一个记者究竟能走多远 ?

读罢《好稿是怎样 " 修炼 " 成的》一书 , 心中多少有了答案。" 要鲜活 , 更要鲜明 "" 把太硬的打碎 "" 从貌似熟悉中发现陌生 " ……仅仅是目录 , 就 " 拽 " 着人不由自主往下翻阅。标题怎么短下来 ? 怎样在冲突中写好人物 ? 如何既突出问题意识 , 也体现过程意识 ? ……细览内容 , 详尽的案例引人入胜 , 犀利的点评激荡人心。可以说 , 这本书既有 " 术 " 的经验总结 , 也有 " 道 " 的深入辨析。无论是围绕具体作品的个案分析 , 还是跳出新闻报道的抽象思考 , 都浸润着一名老记者的精品意识和探索精神。

作者费伟伟是我熟识多年的同事。自进入人民日报工作以来 , 他辗转多个岗位 , 始终坚持以佳作记录时代、影响社会、成风化人 , 采编了卷帙浩繁的新闻作品 , 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等奖项。三十余载丰富多彩的从业经历 , 映照着热爱新闻事业的初心 , 也诠释了好稿是不畏繁难创作出来的。" 好声音在基层 , 好故事在路上。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 , 讲好故事 , 当深入一线 , 接地气 , 心贴着大地和民众行走。" 作者的感慨 , 很难不引起新闻工作者的共鸣。

有人说 , 如果缺乏一种抵抗碎片化的自觉 , 新闻人很容易在岁月的流逝中消磨了韶华。伟伟无疑是个有心人。殊为可贵的是 , 这本书详细记录并还原了一些稿件的幕后编采过程与业务研讨内容 , 堪称现实版的 " 编辑部的故事 "。不少细节 , 读来令人趣味盎然。对于经典案例 , 本书还同时附有原稿 , 方便读者对照查看。如此匠心 , 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一篇优秀新闻稿件是如何诞生的 , 相信对一般意义上的写作也具有指导价值。

学者马克思 · 韦伯将学术与政治视为一种志业 , 认为这是一种 " 去用力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 " 的工作。做新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 活蹦乱跳、顶花带刺 " 的鲜活文字 , 背后是作者深厚的洞察力、判断力 , 最根本的则是党报记者的高远站位。" 风雷激荡一纸书 ", 走过 70 年不凡征程的人民日报 , 一直以来都倡导记者要 " 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 ", 涵养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大局观 , 形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全面能力。事实上 , 一个人积累越厚 , 越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 走出局部真实而抵达整体真实;也越能在小荷初露尖尖角时发现大趋势 , 在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

互联网时代 , 信息已由稀缺、昂贵变为丰富、廉价 , 媒体融合方兴未艾 , 新闻样态日趋多元 , 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更趋立体、复杂。处身所谓的 " 后真相 " 时代 , 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场域 , 记者何以立足 , 新闻何以 " 留痕 "? 常青的生活之树下 ," 内容为王 " 依然有其价值 , 高质量的新闻文本依然是稀缺资源。人们期待着记者迎着问题上、抓住真问题 , 用好作品回应时代的关切 , 有力量行进至更远的远方。

北京的冬夜里 , 费伟伟提着书稿在夜班找到我时的情景仍在眼前。对他书稿的阅读 , 让我想起被鲁迅称为 "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 冯至在《南方的夜》中的一句诗 ," 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 / 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我想好记者是否都该如此 , 在 " 日计有余 , 岁计不足 " 的奔忙中隐藏一份漫长的思考 , 并最终寻找到时机绽放。

( 本文为《好稿是怎样 " 修炼 " 成的》一书的序言 , 刊发时有删节。 )

内容简介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新闻的力量,在更远的前方

浏览: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