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社会百态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这是一场关于“红楼梦奖”首奖的文化盛宴;这是一曲东北亚波澜壮阔的心灵史诗。

7月29日18时,网易辽宁CEO,华商晨报社长、总编辑刘庆在沈阳太原街玖伍文化城举行了第七届“红楼梦奖”首奖作品《唇典》签售会。

近百位读者来到现场参与活动,网易辽宁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直播,超16万网友在线观看。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这道文学闪电对东北文坛意义重大

29日17时许,陆续有读者来到签售现场。至18时活动开始,玖伍文化城二楼书阶广场已经坐满了读者。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7月17日“第七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在香港揭晓,长篇小说《唇典》摘取这一殊荣,作家刘庆成为继贾平凹、莫言、王安忆、阎连科后,第五位获此奖项的内地作家。

消息一出引发强烈反响,对此,当日特地作为嘉宾从长春来到沈阳参与本次活动的东北诗人、长春《新文化报》常务副总编辑任白表示,“红楼梦奖”是面对全球华文地区的重要文学奖项,刘庆是东北地区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作家,如果说《唇典》是划过2017文学天空的一道闪电,那么这道闪电来自东北,对东北文坛具有带动作用和重要意义。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唇典》是一部史诗般的巨构

在现场,任白与刘庆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谈。

提到自己的获奖感受,刘庆表示:

“红楼梦奖这样一个有影响力文学奖,我一直觉得距离我很遥远,本届又有那么多我敬重的名家、名作参评,《唇典》能得到首奖已是殊荣。我长期在市场化的报纸里面做负责人,工作极其繁杂,坦率地讲,经常压力很大,最多的时候,一天我曾经开过十几个会,一晚上参加几场活动,没有坚持和热爱,想完成一部理想中的作品,自己都觉得不可能。”

从1997年到2017年,在20年的时间里,刘庆以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创作的三部长篇《风过白榆》《长势喜人》和《唇典》分别在《收获》发表。三部长篇小说也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特别是《唇典》,写作时间跨度达到10年之久。吉林省作协主席张未民就曾坦言,刘庆的早期作品《风过白榆》《长势喜人》已经不应该被文学界低估。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第七届"红楼梦奖"决审委员会对《唇典》给出的评语是:“《唇典》口耳相传时代留下来的经典,生动地呈现了整个族群,在动荡战乱中鲜活的人物列像,以及萨满文化的余晖和没落,是一部史诗般的巨构。”

谈到创作时,刘庆坦言,“在写作中,我希望《唇典》能够因为赋格神明和神灵的力量,让小说有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换一个视角看人生,多一些神性、理性、血性和诗性,多一些悲悯和忧伤,还有人性和未来的力量。还想通过小说彰显民族诗性的力量和文化情怀。”

正如辽宁省作协主席滕贞甫此前所认为的那样,“刘庆的创作实力具备了冲击长篇小说全国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可能。”

下一部长篇争取两到三年后与读者见面

在昨日活动现场,刘庆也深深感谢了现场的读者朋友。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在对谈及回答读者提问环节,谈及萨满文化以及文学在当下的意义,刘庆认为,如今所保留下的萨满与传统的萨满虽然截然不同,然而更可悲的却是现代人对祖先和传统所失去的敬畏之心,这让当代人无法获得心灵的慰藉。“文学是对民族文化和语言的提纯与精炼,好的文学是一种精神质量和精神气度。”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谈到下一部的创作计划,刘庆笑称无法再承受十年写一部作品的煎熬,希望未来两到三年完成一部长篇。

在最后的签售环节,读者争相购书,有读者一次买了10本书和书签,也有不少读者带着孩子来到现场。范先生就是抱着13个月的宝宝到现场请刘庆签字的,“平时就对萨满文化感兴趣,从晨报官微看到这个消息特意过来,听到刘老师的阐释非常受益。”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asdff

作家简介

刘庆,著名作家,“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获得者。现居沈阳,网易辽宁CEO,《华商晨报》社长、总编辑。

1968年生于吉林省辉南县,1990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曾发表长篇小说《风过白榆》、《冰血》、《长势喜人》及短篇小说集《信使》等作品,获东北文学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2017年《唇典》于《收获》杂志2017年长篇小说春季号发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获第七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2017年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长篇小说榜榜首,2017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榜(专家榜),2017年度《扬子江评论》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榜等。

《唇典》

当代著名作家刘庆《唇典》签售会在沈举行

《唇典》以一个萨满神歌的讲述方式,写了中国东北近百年的历史。

小说从1910年开始,以一个萨满自述的方式开启故事。

传说中,每一个逝去的萨满都会成为“回家来的人”,有机会附体于后代的萨满,被附体的萨满会通宵歌唱,能用木、石敲击出各种节拍的动听音节,学叫各种山雀的啼啭,能站在猪身上做舞,猪不惊跑。魂附的萨满传讲家族和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将成为唇典,如长河之水滔滔而诉。

满斗是一个命定的萨满,但他却要用一生来拒绝成为一个萨满的命运。满斗长着一双“猫眼”,有着神奇的夜视能力。满斗十二岁那年,村子里来了马戏团,马戏团有一个花瓶姑娘,为了小姑娘求救的玩笑,满斗踏上了陌生的旅途。他和他的花瓶姑娘苏念被土匪劫持到王良寨,因为神奇的夜视能力,他在王良寨改造成理想村的过程里生存下来。在朝鲜爱国者的营地,满斗因为能够看清黑夜成为爱国者们的战友。后来成了一名抗联战士。作为苏军进军中国东北的先遣人员,跳伞时失误,丧失了记忆。1967年,在批斗会现场,满斗恢复了记忆。二十几年过去,更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扑面而来……

相关评价

《唇典》力求以独特的气质、方式重建历史,重塑在奇观化、神话化、鄙俗化历史书写中被放逐的历史感。

——吴义勤(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

小说已进入到生命写作的层次,是从深情的肺腑中唱出来的长歌、神曲。在充斥虚假、伪装、忸怩作态歪风与劣习的当代创作界,能产生这样的真诚之作,着实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可喜收获。

——蔡益怀(香港作家联合会主席 散文家)

我一直希望复旦大学创作中心能够让更年轻的人来推动,希望能够把上海一批最有活力的批评家拉到这个场里,对当代文坛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唇典》这本书很厚,这是很激动人心的一部作品。

——陈思和(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中文系教授)

刘庆是一位执著于东北地域历史文化,并能够以现代眼光过滤且审慎表达的小说家,对土地的深情和独特的思考相结合,构成了《唇典》广阔、扎实而深沉的风貌。刘庆又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现实与历史,现世与灵异融合在一部长达百年的故事中,呈现出不可替代的情境与氛围。

——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 评论家)

中国当代小说越来越注重文化精神,过去百年的中国文学创作,它是被驱逐的,被放逐的,是要被割裂出去的。从对中国文化的召回角度看,《唇典》的意义重大。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华商晨报 记者 高巍、摄影记者 马龙丹

编辑: 晨晨

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内容简介

这是一场关于“红楼梦奖”首奖的文化盛宴;这是一曲东北亚波澜壮阔的心灵史诗。

浏览: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