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馨,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我国首位身兼文华奖金奖、金钟奖金奖、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金奖的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宋心馨 中国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双金奖获得者。中央音乐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位被保送的外校学生。她的名作《苍歌引》,感受一下她的强大气场!
1989年秋天,宋心馨出生在洛阳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宋剑波从部队转业后在洛阳轴承研究所工作,母亲关晓红是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的一名员工。小心馨4岁那年,她的爷爷给她带回来一台电子琴。看到孩子非常喜欢,心馨的父母一合计,把她送到一个音乐班学习。在那里,她遇见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孙丽丽。
1998年至2000年,宋心馨在别人的推荐下到北京拜师求学,先后师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家孙欣和中国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王中山。回忆起这段求学经历,宋心馨说,那是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和古筝演奏融为一体,她彻底爱上了这项民族艺术。
从被父母逼着苦学,到自己主动练琴,一天不摸琴就茶饭不思,宋心馨完成了心灵上的蜕变。她说,那段日子里,每隔一两个星期,到了周五晚上,母亲就会带着她坐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周六上午,娘儿俩赶到老师的家中接受几个小时的训练,晚上再匆匆搭上返程的列车,到次日早晨才风尘仆仆地回到洛阳。
关晓红说,当时一家人的收入并不高,为了省钱,头几回她买的是硬座票。发现心馨疲惫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了练琴的状态后,她就咬牙给孩子买了卧铺票,一家人节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心馨创造条件学习。关晓红曾试探着问心馨:“心馨,练琴这么苦,还花钱,咱们不练了吧?这样就可以给你买好吃的零食和漂亮衣服了。”不料,10岁的心馨一脸严肃地告诉妈妈:“不行,我喜欢古筝,你们一定要对我有信心!”
文化熏陶和音乐滋养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对宋心馨产生了厚积薄发的效果。2002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首届民族乐器独奏比赛中,她获得了古筝少年专业组的铜奖。同年10月,她又获得了中国音乐学院“第六届刘明源奖学金”乐器大赛第一名。她参赛的曲目《溟山》,即便音乐学院的研究生都要练习半年以上,而她一个初中生只练习了不到两周就获了奖,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宋心馨说,自己对音乐独特的领悟以及刻苦练习才使她在短期内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练好《溟山》,她每天练琴10个小时,为此弄得手臂肌肉拉伤,肿起了厚厚一大块,险些未能参赛。母亲得知心馨的情况后,关切地提醒她要适可而止,否则有可能影响到将来的音乐寿命。
天道酬勤,2005年是宋心馨收获的一年,16岁的她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赛少年组金奖、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古筝比赛银奖等。
“用心去弹奏,去细细地品味、享受比赛,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宋心馨,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我国首位身兼文华奖金奖、金钟奖金奖、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金奖的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宋心馨 中国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双金奖获得者。中央音乐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位被保送的外校学生。她的名作《苍歌引》,感受一下她的强大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