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社会百态

国航航班上“监督员”,气势汹汹报警抓人,国航回应:曾是空姐有精

  知名编剧李女士爆料,自称某航空公司监督员的乘客与其他乘客发生言语冲突,航班降落后,几人接受调查、滞留数小时。

  后证实,自称监督员的牛女士非监督员,只是普通员工。

事情也就慢慢清楚了,该员工(也是乘客)对其他乘客在飞机滑行期间未关闭手机不满,指出问题,要求改正。七月流火、气性比较大,沟通时情绪把控失度也能理解。

国航航班上“监督员”,气势汹汹报警抓人,国航回应:曾是空姐有精 

  再后来,先是,航空公司回应未设置监督员岗位,但旋即又撤回;又有,航空公司要求李女士周一自行到公司办公解决;再者,航空公司向李女士透露,牛女士患有精神疾病,已经很久都不工作了。

质疑声越来越强烈。从712日事件发生,到今天不过3天的时间,但航空公司总在适时的时候在锅底加柴、往油锅泼水,火势没有减弱熄灭的迹象,反越来越大。

国航航班上“监督员”,气势汹汹报警抓人,国航回应:曾是空姐有精 

  果不其然,精神病说一经抛出,又掀起舆论高潮。马上有记者联系上牛女士先前的律师。律师认为她没有精神病,在接触中是很正常的人,如果有精神病委托人就不应是本人,而是监护人。并且,如果有精神病,又如何被施以行政处罚。当然,又有反面观点,认为,即便有精神疾病,也有被行政拘留的可能,因为可能精神疾病未被发现。

  今天,航空公司又回应不认可编剧公开牛女士患病信息的做法。

  航空公司不认可李女士的做法,就意味着李女士没有权利这么做?显然不是。李女士对航空公司没有任何保密的义务与责任。相反,作为事件的主角,为了解事情的真相,完全有理由、有权利对航空公司的答复打上问号。

航空公司既泄露了他人的个人隐私,反过来又要求李女士保密,进而还不认可李女士曝光的做法,在逻辑上实在讲不过去。是不是公司一贯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使然,不得而知。

国航航班上“监督员”,气势汹汹报警抓人,国航回应:曾是空姐有精 

  关于牛女士患病的问题,又不免留下让人遐想的空间。

  是不是被精神病”?牛女士先前的律师,作为直接的接触者,应该对她有最直观的判断与认识,比围观群众的认识要准确的多。加之,被行政处罚,竟然不拿出精神病为挡箭牌,实属罕见。律师的看法令人信服,至少令我信服。

  航空公司的说法是精神疾病,舆论异口同声精神病。一字之差,意义大不同,精神疾病与精神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据说有诊断是双向情感障碍,这离我们日常生活认为的精神病似乎有点远。这么看,航空公司的精神疾病一说,倒更靠谱。不过,还是需要航空公司明确说明是否系精神病,不要打擦边球。如果真是精神病,出示证据,这个事情估计也就过去了。

  精神疾病是保护符?公司向编剧李女士泄露他人患有精神疾病,目的何在不清楚。但想来总脱离不了逃脱责任的框框吧。一来牛女士因疾病困扰,作出争议的举动便有了依据,至少也令人同情;二来公司不可能对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的行为负责。

  如果目的是逃避或推卸责任,很难说服群众。即便有精神疾病,在事发时精神状态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有无正确的认识与掌控?事发时精神疾病发作,就能免除家庭、单位的监护、管理与道义责任?

一句精神疾病,想要回避所有的问题,孰料会带来更多更棘手的问题。

内容简介

 知名编剧李女士爆料,自称某航空公司“监督员”的乘客与其他乘客发生言语冲突,航班降落后,几人接受调查、滞留数小时。

浏览: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