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拥有过无比耀眼的光芒。
2012年,福州一中共有4人被北大提前录取,吴谢宇是其中之一。同年,吴谢宇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进入北大后,吴谢宇学习成绩依然突出。
大一学年,吴谢宇获得了北京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大二学年,吴谢宇获得了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此外他还担任过班长。不仅在校内因成绩优异获得奖学金,就连前往校外英语培训机构学习GRE,吴谢宇也拿下了奖学金……然而,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却做出了让人根本无法接受的行为。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每次看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因心理因素波动而产生极端行为,我都会感到痛心和无助。
关于吴谢宇称他趁母亲换鞋的时机,用哑铃将其砸死,认为亲戚对他家不好,所以母亲死后向亲戚借钱报复……这一系列行为,都显示了吴谢宇从小就没有较好的家庭氛围,得到的“爱”明显不够。
今天,我们抛除若干外在因素,仅从教育角度出发,便有太多的话要说了。
一、吴谢宇前女友称,吴母希望儿子读书的目的是赚钱
据吴谢宇前女友余季介绍,吴谢宇弑母动机系心理遭母亲压抑太久。吴母是传统女性,同时又是中学老师,她希望儿子读书的目的是赚钱,毕业之后照顾自己,赡养自己。
背负着这样的心理压力,吴谢宇自然会对自己的目标有所要求。可是上了大学后的吴谢宇,开始逐渐接触到不一样的精神领域,觉得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赚钱,还产生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这与母亲之前的教育思想逐渐有了碰撞。
吴谢宇由此感受到精神冲击,日积月累之下,与母亲的矛盾不断扩大,甚至抗拒母亲给他灌输的一些观念。
然而母亲的想法和性格已经形成,不可能因为儿子的对抗就出现任何改变。久而久之,矛盾便演化成不可收拾的地步。
二、吴谢宇是长期在语言暴力之下长大的孩子之一
在很多报道中,都说到了吴母对儿子要求太高,善于泼孩子冷水,在家里会把“最不堪的一面留给儿子”,这就不难想象到我们常说的教育最大败笔——“语言暴力”。
有些人热衷于“语言暴力”,挖掘个人深层经历就能看出,之所以有这种行为,完全是源于个人对现实生活的诸多不满,才会将语言化为暴力,投射到他人身上。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理论叫“投射”:你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被你自己的情绪、经历加工过后的世界。生活上的不如意、受到他人的不公平待遇等,都会把这种不满投射在别人身上,借着语言暴力的形式,直接、廉价、有效地得到发泄。诸多事例可以证明,吴谢宇就是长期在语言暴力之下长大的孩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