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 5:最终骑士》是首部以 IMAX3D 技术拍摄的电影
近期由麦可贝执导的《变形金刚 5:最终骑士》主打首部以IMAX 3D拍摄的电影,试图突破观众对于电影的想像。但不禁让人想问,到底IMAX 3D是什麽概念,观影的时候会有什麽差别?电影的趋势与潮流也随着技术变迁进化,不少导演都挑战了新的规格与技术来创作电影。如诺兰运用的 IMAX 摄影技术(全称:Image MAXimum )到「霍比特人系列」挑战3D、48帧和李安《比利林恩的半场战事》尝试的4K、3D、120 帧等,都是为了在银幕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电影也从固有的2D ,一路延展至3D、IMAX 3D,进化到将影像转为实质体验的4DX,数位影像画质也从区区的2K到4K,甚至连 5K 都已呈现在观众眼前。以下就来讨论 IMAX 3D与其他观影规格的差别,以及导演麦可贝希望带给观众什麽样的视觉效果。
摆至一般影院宽银幕(2.40:1)IMAX 的影像也会被上下裁剪。
IMAX 3D技术最早展示于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 1986 年的温哥华世博会,主要採双摄影机双投影机的摄放技术,利用2台摄影机同时拍摄,取代真实人眼的左右眼。而这样的效果使用2台投映机放映时,间接产生偏振作用,来达成左右眼视角空间的广度,增加电影感的立体景深。不同于一般常见影像规格,IMAX 3D使用 1.90:1的精准画幅,比一般银幕多出26%的投映范围。因此只有当 IMAX影像于IMAX影院放映时,才能感受到全满效果,如果是正常片段则会留下黑边。但摆至一般影院宽银幕(2.40:1),IMAX 的影像也会被上下裁剪,因此对于观影体验有巨大的差异。
而在现行放映规格上,许多电影都会推出 IMAX 3D和数位3D版本,如《北极特快车》、《阿凡达》、《速度与激情7 》、《钢铁侠3》等。虽然两者同样是 3D,但是透过IMAX影厅的投影技术与音响系统的提升,效果远远比数位版好出许多。除了本身IMAX的最大影像化,利用IMAX巨幕不仅增加可视范围,也更强化观者对影片居高临下之感,而3D也在 IMAX 景深的立体化下,更优于数位版,不再只浮于表面。若使用胶卷 IMAX 摄影机拍摄,底片解析度可达18K,经过投映转换后依然能展现8K画质,比起现行数位版的2K主流,精细程度也不再话下。
日前,麦可贝在IMAX 3D幕后特辑中,揭密《变形金刚5:最终骑士》所使用的技术范畴。《变形金刚5:最终骑士》是全球首部以 IMAX 3D双机实拍(Native IMAX 3D)的作品,不同于后製IMAX 3D,也不再只使用IMAX规格的部份片段。全片由2台Alexa 65 mm IMAX摄影机和RED元件,同时组装在3D支架拍摄,来完成98%的实拍,以此更进化电影的解析度、细节和清晰度。以影片为例,当一场真实爆炸场景透过该技术所拍摄的当下,观众便能更精细观察到爆炸瞬间的小颗粒,甚至细微到尘埃的散佈,也能在银幕上看得更深更远更广。
回头看,变形金刚系列其实与 IMAX(3D)的变革与开创息息相关,2007 年系列首部《变形金刚》便是启用 IMAX 规格呈现;第2部《变形金刚:复仇之战》是麦可贝首次运用IMAX15/70mm 胶卷摄影机,拍摄了近30分钟的场景,片中爆破大战场景也皆以IMAX全画幅呈现;《变形金刚 3》则成为该系列首度以IMAX 3D规格上映;到了《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则是首次以小型数位IMAX 3D摄影机所拍摄,如影片所示将机器绑在飞机和跑车上,用以捕捉更多细节。
此次《变形金刚5:最终骑士》光以IMAX 3D技术的实拍,就需耗费1000至 1500 万美金的成本,整部电影的预算也达到2.6亿美金。然而IMAX 3D到底能为观众带来什麽样的感受,是能体验更逼近肉眼的视觉,还是更重的观影负担,也只有进场一窥才知道了。
IMAX 3D技术拍摄《变形金刚 5:最终骑士》试图带给观众的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