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娱乐新闻

香港电影,其实是一封写给观众的情书

香港电影,其实是一封写给观众的情书

香港电影,其实是一封写给观众的情书。情书写给谁?之前的香港电影,没有这种焦虑。这几年的香港电影,面临的却是将情书写给谁的抉择。一部分香港影人北上,投身合拍片,将电影情书写给内地观众,例如陈可辛、吴宇森,为了适应内地人的口味,努力“接地气”,心得是“要在内地生活”;一部分驻留香港,维护港味,将电影情书写给香港观众,例如彭浩翔、陈果。

“香港电影”到底是什么?香港电影中的“港味”到底是什么?这种焦虑,已经持续了许久。一些贴着香港电影标签的作品,有意地培育“港味”,粤语对白、港岛生活场景、经典香港电影题材,是“港味”标配。电影镜头一再对准香港街景,剧中人报出地名时格外用力,并且一再请出七八十年代电影盛世里的老面孔来助阵,例如鲍起静、陈观泰、梁小龙和泰迪·罗宾。

但,香港电影“港味”仅限于此么?其实,当年我们看到那电影的时候,它们多半已经被配上了国语对白,表面上的香港元素,并不是“港味”的必要条件。当我们细细体察那些经典香港电影时,会发现,“港味”其实建立在一种丰沛的文化自信之上,绝不只是几个地名,或者几种故事类型就可以构成。

时移事往,保持香港电影形态完整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陈可辛导演说:“长远来看,你面对的市场是内地市场,观众已经从以前的50%是内地、50%是港台和海外,变成现在95%是内地,5%是港台跟海外。这其实就是一个很浅白的商业规则,是正常发展的规律,无法改变的事实。”此刻,“香港电影”已经成为一个象征,象征一种电影标准,一个电影盛世,一种有效的电影生产制度,而不仅仅是“港味”的多少。有媒体做过一个香港电影专题,题为“港魂”,既已成“魂”,就说明,它已不是正在进行时,而是进入虚拟时态,是情怀、标准、气味。

所以,不必再去刻意追问,这封电影情书到底写给谁,重要的是,这封情书是否能够放开胸怀,重建自信。香港电影,已经逐渐抛弃焦虑,让“香港”成为一种象征,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包容,是自信的新起点。

浏览:0次

内容简介2017-07-28 09:20:03

香港电影,其实是一封写给观众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