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渴望
近几日上映的《建军大业》,又一次在网络掀起了批评热潮。作为资深电影爱好者,笔者早就对此类事件习以为常,毕竟这些年,国产“大制作、大投入、豪华明星阵容”的电影作品,除去一如既往地让人遗憾之外,就是一次次刷新电影爱好者的忍耐底线,加深国产电影“烂泥扶不上墙”的悲观情绪。
于个人情感看来,笔者实在是无法理解,如此严肃的历史题材,如此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导演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备受争议的“小鲜肉”来塑造为共和国流血奋斗的先辈们。90年前,民族危难、山河破碎时,人民军队从的浴血历练中走出的自由、解放之路,如果对其进行真实还原,衣衫褴褛、食不果腹、铁锹锄头,配合以刚毅的眼神、不屈的意志,才应是它应有的面貌——也正是如此举步维艰的环境中,方才体现出共和国开拓者们破釜沉舟、拯救民族于万一的笃定信仰与大无畏精神。
小说《亮剑》曾经这样描绘赵刚:“统兵数万的青年将领身上,在沉静如水的神态中,早年书卷气和多年戎马生涯带来的杀伐之气表现得同样分明、强烈。本来他白哲清瘦的脸上带出几分儒雅,但稍稍一咬牙,脸部的柔和立刻荡然无存,每块肌肉都棱角分明地凸起,线条马上变得粗犷起来,连唇边和下巴上的短胡茬子都像钢针似的扬起,一副不怒自威的神态,没有早年的寒窗苦读和常年在血与火中拼杀的双重阅历,绝难创造出这样的职业军人。”笔者觉得,此类形象才最贴合历史事实,最能体现出革命前辈的外观个性,亦是这部电影最需要的艺术灵魂。
显然,若想让人极度失望,《建军大业》做到了。还是司空见惯的“女演员时尚秀”、“男演员外貌秀”。“白的像刚刚粉刷完的墙壁”似的“俊秀”面容、“一尘不染、帅的像定制西服”似的“挺拔”军装、极度僵硬的动作表情、做作夸张的剧情表现……可笑的是,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鲜肉”,白色粉底的“妆容”下,硬生生地涂抹上“硝烟熏染的黑色”,黑里透着白的强烈对比,让人不禁怀疑这部电影的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外貌协会粉丝的狂热追捧”与“大制作、大投入商业片”相结合的牺牲品?无论如何,文化、艺术倘若偏离了初衷,就注定要失败。
由来已久的“小鲜肉”问题,在电影内外始终是争论的焦点。“小鲜肉”现象的成因较为复杂,但总的可以概括为“过度娱乐化造成的肤浅”,而这也正是我们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如今选秀、娱乐节目大肆横行的社会,媒体制造“小鲜肉”类型的娱乐明星就像流水线一样,但“小鲜肉”的爆炸式传播,关键不在媒体的推波助澜,而在媒体为了利益,片面迎合部分人肤浅的趣味。换句话说,《建军大业》折射出的娱乐圈尴尬现状,主要成因仍在大众。我们缺乏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对迟滞被动,社会价值观念扭曲,都与此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笔者也有过真切体会。家中一位表亲,十几岁女孩,初中成绩平平,满脑子追星娱乐,和同学讨论的内容也几乎全是媒体八卦、长相美丑,日常用度全印着男星照片,双眼近视了几百度,不学习、不吃饭也要看《跑男》,每期不差、翻来覆去地看。笔者站在旁边观察,她的神态、表情完全沉浸其中,尤其那迷醉的眼神,如痴了一般,夸张到让人联想到电影中吸毒的情节。也许此情此景正发生在无数平凡人的家中,这现实却让笔者心凉。最值得付诸行动与努力的年龄,却将需要学习的文化知识撂在一边,把各种娱乐节目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扪心自问,倘若我辈,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是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脸面谈文化自信、谈继承国家、谈教育后代?
“小鲜肉”的过度娱化对价值观的扭曲,尤其是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年青人的价值观扭曲难以估量,也难以用简短篇幅叙述。然而这些不良影响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我们周围,经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很多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理念、艺术需求,一茬又一茬“小鲜肉”疯狂娱乐后的空虚中,文化自信也就越来越被消磨掉了。
之所以“小鲜肉”如此惹人反感,主要是因为缺乏文化内涵、过于肤浅的娱乐化,难以担负起大众更高的文化艺术需要。同时,媒体频频曝光的“小鲜肉”生活上各类违背法律、道德的行为,也从侧面印证了“小鲜肉”自身无法承担起社会优秀文化传播的载体。过早“名利双收”,缺乏演技和敬业精神,让“小鲜肉”之间弥漫着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氛围,于他们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也不是好事。
话说回来,从上映后的数据来看,微博粉丝量几千万、动辄上亿的“小鲜肉”并没能挽救《建军大业》,反而被同期上映的其他电影拔得头筹,原因很简单:疯狂迷恋“小鲜肉”的粉丝们,只是肤浅地喜欢光鲜外表,不会为他们漠不关心的历史艺术电影买单,更何况娱乐圈“小鲜肉”那么多,火的快、过气也快,正应了那句古话“以色侍人者短、以才侍人者长”。
人间正道是沧桑,《建军大业》从启用“小鲜肉”饰演开国功勋,就注定会失败。我们为什么拍不出《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等优秀到让人默默落泪的电影,很多国内的导演主观上并没有把艺术的升华作为出发点。电影固然要注重商业回报,但不等于片面将爆红的“小鲜肉”与票房号召力划等号。好莱坞拍摄《变形金刚》时,从美军选取了很多参加过实战的军人,因此片中美国大兵才有着飒爽的英锐气息,这些细节是缺乏演技、阅历的“小鲜肉”绝对演不出来的。总而言之,用不用“小鲜肉”当主角,对“小鲜肉”的粉丝没什么影响,伤害的却是影迷的心。对待如此严肃的题材,应该把票房放到次位,全心全意地探寻对艺术、细节的极致追求。就像票房惨淡却多年来被奉为经典的《美国往事》、《天国王朝》等影片——艺术才是电影的本源,成败则要由衷心热爱艺术的人们,和时间一起评说。
《建军大业》遇冷不是意外,到底需要什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