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源起于一档《我是未来》的节目,它是湖南卫视和唯众传媒联合打造,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特别支持的国内首档原创顶尖科技秀。第四期中,韩璧丞博士展示了利用“脑机接口”技术,让失去双手的倪敏成,靠自己的“意念之力”控制机械手臂,做到了握手、喝水、写字的动作。当倪敏成渴盼了27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后,那种幸福和快乐不仅感动了节目嘉宾,更感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人们切身感受到科技的至善至美。
西方媒体因此评价《我是未来》是一档时尚、前卫、新颖的节目,并为这场长达27年的等待而感动。报道赞誉“《我是未来》让科学变得更有趣和容易理解,它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及其父母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该节目自播出后,CSM全国网收视率破1,位列省级卫视同时段首位,点击量已破亿。在口碑和关注度方面,节目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已经达到1.5亿。无论从收看效果、节目热度、口碑赞誉等数据来看,《我是未来》都成为了今夏暑期档当之无愧的爆款!
《我是未来》引领综艺节目跨界新混搭
《我是未来》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多的赞誉和欣赏,主要在于它不仅是一档自主原创的节目,更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科技+综艺“的跨界混搭方式,而之前并没有此类节目模式可以借鉴。
“科技+综艺”或许是两种最难调和到一起的“色彩”,所以二者的跨界此前行业中鲜少有人涉足。其难点在于,如何表现海量大数据能为人们生活带来哪些改变,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臂能做什么,声音识别、人脸识别这种大众皆知的技术有何神奇之处?所有这些,如果《我是未来》没有通过画面展示,或许人们很难想象原来科技也可以玩得如此炫酷。
通过节目,我们了解到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出自中国的企业。我们拥有如此之多的年轻且排名世界前列的科技人才,中国取得的许多先进技术成果,站在了世界最前端。
《我是未来》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产品,用最有趣、好玩的娱乐手段,进行了综艺化包装。从第一期节目中的无人机表演,到机械臂小黑的舞蹈秀,微软小冰的AR影像展现,再到使用电影特效化妆试图“骗“过人脸识别系统等,节目中随处可见的巧妙设计,都不禁让人为节目组的创意点赞。
同时,《我是未来》不是为了展现科技而故弄玄虚,不是为了追求娱乐而生硬制造笑点,二者混搭的效果十分和谐自然。比如节目选择了组队PK的竞争模式,那么如何科学地评价胜负结果,成为节目悬念和看点。《我是未来》采用了手环方式,对现场500名观众的心跳进行监测,将数据实时采集并统计,既有科技范儿的“高大上”,又保证了节目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把“为谁心动”这种感性情绪,用理性的科技方式呈现。像这类的混搭细节设计,节目中随处可见。
节目整体模式的设置非常有创意,采用两位顶尖科学家进行三轮PK的方式争夺胜利,或以几大团队踢馆赛方式呈现,以增强节目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在嘉宾方面,除了顶级科学家外,还设置了未来体验官的角色,以不同人设吸引不同受众,比如有做知识补充的麻省理工帅男何猷君,有负责调节气氛的张大大,有串联观众情感的点评担当 “村长” 李锐,还有负责颜值担当的科技小白沈梦辰等美女。
除了科技和娱乐化的包装,《我是未来》节目传递出一种理念,科技并不仅仅只是枯燥的公式和实验,它是真正帮助人们改变命运、让生活更美好的一种温暖存在。给《娱评》小编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中,除了韩璧丞帮助倪敏成实现了重新拥有一双“手”的愿望外,还有英特尔设计的带光点和振动功能的霓裳舞衣,成功帮助失聪舞者脱离了手语老师独自完成舞蹈。
顶尖科技的展现、炫酷的综艺化包装、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是《我是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是未来》树立科技节目新标杆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科技节目还是通过专业、垂直的平台进行传播,受众也相对局限于窄众人群。而《我是未来》突破了现有呈现方式的桎梏和藩篱,以不端、不装、亲和的面貌,向更广泛的普罗大众传递。它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式传授,让小朋友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评价说:“我特别欣赏湖南卫视和唯众传媒的叙事方式,让人以亲切的和有质感的方式,接触到科技。”
这档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此炫酷好看的节目,其背后的曲折和制作艰辛却不为人知。据《我是未来》制作方唯众传媒创始人杨晖透露:“这档节目动念三年,策划一年,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打磨,才有今天的样貌。这是一档原创节目,是一档具有权威性的节目,也是一档真实的科技节目,更是一档非常有趣的科技节目。”
为了能够呈现趣味化、新颖时尚的表达方式,节目组不惜花费重金,邀请了国内外知名舞美和视觉特技团队加盟,并首次采用“冰屏”代替传统的LED屏幕,同时运用AR技术帮助打造虚拟与现实完美融合的超次元空间。当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小冰在舞台上现身,与张绍刚略带“嫌弃”的互怼主持时, 这种一长一少、一萌一囧的“跨物种CP”主持风格,立刻将轻松的节目气氛调动出来,获得了意外的轻松效果。同时,神秘的小黑摆卡牌的炫酷方式也是首次在大屏幕上展现,它集智能、卖萌、小任性等各种“人类”性格于一身,让习惯了二次元的年轻人接受起来非常顺畅。
《我是未来》诚意满满的制作方式和独特创意,打动了世界范围内最顶级的科学家们。据悉,杨振宁、张首晟等科技界“鼎鼎大名”的人物都将现身节目中。
也正是这档节目,让西方媒体看到了一个“科技兴邦”的国家形象,体现了中国高水准的科技创新能力。节目充分响应了国家关于“科技强国”、“科普和科学研究同样重要”的号召,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了科技理想的种子。
同时,节目为年轻群体重新定义了“偶像”概念。在国家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有娱乐明星一种偶像,更应该有科技明星、实业明星、创新明星等更多元化的偶像标杆。《我是未来》成功将科学家们打造成为了全民新偶像,节目也由此完成了向大众传递科普概念的“科技”摆渡人使命。
纵观2017年综艺市场,从上半年来看,文化类节目表现亮眼。至下半年,则以《我是未来》等科技节目为代表独领风骚,凭借全新创意引发综艺新潮流。
湖南卫视锐意创新再领风气之先
近两年,湖南卫视加大了对综艺节目新类型的探索,从国防教育到校园纪实,从动物饲养体验到星素结合互动等,它在不断探索内容创作的更大边界可能性。今年暑期《我是未来》这一科技综艺的成功推出,显示了湖南卫视巨大的原创能力,在省级卫视再领风气之先。
目前,国内综艺整体正在扭转过度娱乐化倾向,市场呼唤出现更多有意思且有意义的综艺节目。正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华立所言:“恳请媒体朋友能够把目光从明星身上移开,多看一看那些闪闪发光的科学家们,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主角,明天的主角。”
张华立把《我是未来》比喻成一档拿着“地球人”的电视作品请“外星人”看的节目,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节目的前沿地位。在湖南卫视现有的综艺节目中,《我是未来》是新颖而独特的存在,它的推出丰富了湖南卫视的产品线结构,进一步提升了湖南卫视的内容品味。
湖南卫视敢于做一档给“外星人”看的节目,很大程度来自它融入血液中的不断创新和敢于试错的精神。近两年,湖南卫视不断积极尝试与社会化制作公司携手,拓展更大的创意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唯众传媒制作的《我是未来》,刚好符合了湖南卫视的这一发展需求。作为国内人文节目第一品牌,唯众传媒多年耕耘文化类节目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深厚实力,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是未来》顺应了举国创新的时代发展趋势,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电视节目市场中另辟蹊径,守正出奇。此次双方强强联手,坚持在文化类节目上不断探索,相信会给市场带来更多创新的新思路。
《我是未来》成省级卫视科技节目标杆 湖南卫视锐意创新再领风气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