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就是在8月24日“德云社相声有新人.苏州站”的演出中,从东方卫视“相声有新人”节目脱颖而出的张番刘铨淼,在《新论捧逗》节目中有几句“略显低俗”的包袱(据说是因为现场有未成年人在),被当时在现场全程文化执法监管的苏州文化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批评指正,未有影响整体效果,整场演出圆满结束。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苏州文化执法部门只是口头进行了指正批评,并没有开出任何罚单或处分痛知,结果若干天后被“某些”媒体吵的沸沸扬扬,在此基础之上,一向以权威、专业著称的《人民日报》也出来进行了报道,确实让我很意外,这么做是否真有必要,是否真的合适,我保留意见。
“相声”到底应该带来快乐还是机械般的“说教”?
1. 相声作为来源于市井、撂地的草根艺术,他的诞生、成长、壮大必不可少的会沾染上某些“社会风气”,这里面有那个年代的迫不得已、那个时代的“投其所好”,是历史遗留问题,是个人素养问题,更是当代相声演员需要认真审视的一个问题。
2. 高雅?低俗?请问划定的标准是什么?相声诞生的初衷就是是让人开心、让观众快乐并为之掏钱买票,演员有口饭吃,仅此而已。非要上纲上线到道德制高点,一定要让听众在相声中有所领悟,有所教育,这样的相声你会买票?
人谷为“俗”,人吃五谷杂粮,即为俗人,既是俗人,我说几句“俗话”又有何不可?
牙佳为“雅”,嘴里面说些、唱些好听的即为高雅?当你的高雅曲高和寡,养活不了自己的时候,请问这样的艺术生命力在哪里?
3.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国家在“某教育”上面停步不前好多年,作为成年人,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好好思考该怎样改善这种局面,怎样让孩子们区分好与坏、善与恶才是根本之道!把他们关在一个“纯净”、“真空”的环境就万事大吉了?
4. 家长作为陪伴孩子一生的“老师”,应该合理、正确引导孩子们面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时候的取舍,教会他们辩证性的看待,而不是一味的就是“堵堵堵”,变“堵”为“疏”才是王道!
5. 影视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睡觉”你会告诉孩子是假的,这个给谁“啪”一个嘴巴子狂飙“三字经”你知道是演戏,是借位,你一笑而过,而相声中出现几句“成人秒懂”的包袱你就受不了,就要大肆批判指责,你是玻璃心呢还是玻璃心呢!
前途漫漫、任重道远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年轻的相声演员需要成长、需要进步,不指望你如何捧他,起码不要“落井下石”。适当的批评教育完全没问题,但是矫枉过正就不好了,请记住老百姓需要的是“快乐”,不是“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