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电影影评

回顾CCTV的十大女主播_新闻联播(6)

回顾CCTV的十大女主播_新闻联播

  李瑞英

  李瑞英,女,汉族,1961年7月16日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巨蟹座。籍贯河南南乐。高中就读于北京育英中学。在原北京广播学院就读时,曾长期训练主持儿童广播《小喇叭》。1983年毕业后从事新闻播音,1986年上调中央电视台。

  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广电播音主持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广电总局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央电视台业务指导执行主席、播音组组长、主持人大赛评委会主席;《新闻联播》播音员、元首出访随团记者。

  丈夫:张宇燕,196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无处不在的李瑞英

  李瑞英的播音作品获全国一等奖、政府奖。她勤于撰写、翻译播音论文,“中国电视概论”——《中国播音学》第36章获教育部优秀论文奖;“从大众传播学看播音与主持位置”等论文受到好评。她多次参与组织播音学术研讨会。由她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汇集了我国著名播音员、主持人撰写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术著作。

  除了新闻口播与新闻片配音外,李瑞英同志还积极参与CCTV各项重大活动:

  ●1984年,她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直播国庆35周年阅兵式和焰火晚会。

  ●她主持了《弹指一挥间》(10集)、《看今朝》(50余集)和《祖国大家庭》(50余集)。

  ●1990年,她担任了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中文解说。

  ●1991年,她担任了CCTV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

  ●她创意并主持了《烟台经济改革纪实》和《北京开发不忘农业》新闻系列报道,均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出。

  ●1997年,李瑞英和罗京等同志曾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对小平同志的逝世及隆重的悼念活动作直播,表情、语音把握得当,无一差错,受到中央领导的点名表扬。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她担任前方报道记者;在设备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她的现场应变能力令人敬佩。

  ●2003年,她为CCTV新闻频道的开播做了很多前后期工作。

  ●2006年,她作为评委参加《挑战主持人》CCTV新主持人选拔。

  ●2007年,她给全国电视体育播音员主持人大会作指导。

  ●2008年,她在“春晚”上领衔朗诵《温暖2008》,深情问候遭受严重冰雪灾害的群众,荣获“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特等奖。此后又参与了汶川赈灾等多场重大事件的晚会。

  2008年7月28日在奥运火炬传递中,担任安阳站第一棒火炬手。

  2008年8月8日与张宏民搭档主持《新闻联播》。

  ★出众的现场直播能力

  《新闻联播》稿子一般提前10分钟才能拿到。遇到紧急情况,越是大稿子,来得越晚。

  有一次,18:59,离节目开始只剩1分钟,李瑞英提醒编辑:“我手里还没有稿子”,编辑没有回话,李瑞英看了看表,又提醒了一遍,还没回应。李瑞英急坏了,第三次提高嗓音要稿,还剩30秒,编辑才把油墨未干的稿子“飞”过来。汉语的人名和地名有不少多音字,如果直播时有不认识的字或咬字、发音错了那就惨了。所幸平日的积累让她出色地驾驭了稿子。

  “我们的工作中处处是地雷。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丰厚的学养、厚实的人生积累和多方面的锻炼。内心的东西多了,思想的表达就流畅了,遇到地雷也能轻松地躲过。”

  ★艰巨的出访报道任务

  李瑞英无数次为领袖出访作现场报道。这种在别人眼里看来是“美差”的工作,对她来说并不轻松。在领导到达前,记者必须先赶到,并在机场找好最佳拍摄位置。这种报道一般没有文字稿,李瑞英处处留心,谨防差错。

  一次,李瑞英报道在塔吉克斯坦举行的“上海五国”首脑会晤。中午气温高达42℃,烈日当头,李瑞英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晚上回到驻地,连电扇和水都没有。凌晨2:30,还要把报道往北京的《早间新闻》传送。时差加上气温高,几乎无法入睡。作为播音员又不能感冒,感冒了嗓子会哑,就会影响工作。第二天起床后,她的脸都肿了。

  ★超强记忆与工作热情

  李瑞英概括播音最大的秘诀——自己在播音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感而发。在呼和浩特短暂的日子里,李瑞英在经过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馆等地时,脑海中想的最多的是,如果自己站在这样的现场做报道该怎么说,怎么说的比别人强,怎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更令人惊诧的是她的记忆能力。在现场演讲中,李瑞英很轻松地说出内蒙古六十年大庆的日期乃至相关议程。她归结为“处处留心皆学问”。正是这种处处留心,“我才能在每一次的播音、演讲、讲学中做到发

浏览:21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