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质斌
邢质斌,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入央视主播新闻20年,是新闻联播节目组一名最老的兵。她不喜欢接受记者采访,个人生活也很少在公众面前曝光,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和自己的神秘感。
端正大方,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作为国家电视台一名资深的新闻女主播,邢质斌,像一幅不会褪色的画像,每晚悬挂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电视屏幕上。
和李瑞英、李修平、罗京等人一样,邢质斌也是一名播报型主持人。作为一名在新闻联播干得最长时间的老兵,现在的邢质斌成了受众值得信赖的朋友。她二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端庄大方的形象,尽管每晚7时之后的30分钟,这个时间段之外的世界发生了无数的变化,但我们的女主播一如既往地沉着与镇定。她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她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看邢质斌的播音也有近20年了,她确实很好。她和现在年轻的主持人不一样,她给人的感觉是庄重、亲切、可以信赖。她的声音很好听。特别是当你一个字一个字仔细去听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一种播音的境界。最高水平的播音,已经不是在播音了,它已经把整个播音员的性格、思想、情感、人格全部融进所播的内容中去了,是一种达到了巅峰体验的播音境界”,这是一位网友的评论。
“新闻部的几个资深播音员各有各的特点,包括他们播音时的台风和音色以及在台下。比如邢质斌老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播音的时候按时来,播完了,没事她就走,从不搀和什么事,也不会轻易评价他人是非”,这是一位同事对她的评价。
“央视新闻联播工作虽然繁重劳累,但在友爱、真情的氛围中,大家心情舒畅。海霞、贺红梅等年轻人家在外地,逢年过节,家居北京的罗京、邢质斌、张宏民等老同志鼎力相助。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在我们这个集体中却截然相反。能在中央电视台一起工作,同事一场,大家认为这是一种缘分。有缘相聚,弥足珍贵。我们珍惜每一次播音,每次播出的机会。因为,大家深知,亿万双眼睛盯着屏幕,望着我们。自己的言谈话语、一举一动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国家,代表民族。神圣的使命促使我们努力地工作、学习”,这是著名播音员李瑞英对自己的新闻播音组和邢质斌老师的描述。
多年来,央视《新闻联播》一直保持邢质斌、李修平、罗京等“老面孔”,让观众有审美疲劳之感。不想,在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第一天,《新闻联播》也做出了重大改革———《世界周刊》的主持康辉与《国际时讯》的主持李梓萌首次登上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有关《新闻联播》主播正在逐步“换血”的说法也随之而来。
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
邢质斌,是《新闻联播》节目组最老的一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入央视主播新闻20多年,她始终保持低调的作风,端庄大方、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是她典型的个人播音风格。
初出茅庐台里来了个小钢炮
提及当年挖掘邢质斌的一段往事,原中央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宋培福不禁笑出声来:“这还得从她在北京大兴县红星公社做县广播员时讲起。”
197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同属于广播事业局,即今天的广电总局。
宋培福时任电视台录音科科长,深为人手不够而头痛。“说是电视台,其实里面只有三名播音员”: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来的播音员沈力、在录音科做配音工作的赵忠祥,以及在“文革”中被打击,后来赴美的吕大渝。
发现邢质斌的过程颇有意思。
那是1973年年底,宋培福在大兴县的岳父家准备迎接新年。一天,他极为偶然地听到了从县广播站传出的女声,“就跟小钢炮似的,突突突”,宋培福竭力模仿那阵的感觉。音质的力度,抑扬顿挫的感觉,都让他不敢相信,“这真是一个小广播站播音员发出的声音?会不会是从广播电台转播过来的?”
时间匆匆,来不及细想,他就与这“小钢炮似的声音”擦身而过了,但声音却始终萦绕在宋培福的脑海里。
转眼到了来年的夏季。一天,录音科同事李茂福为宋培福带来了一个姑娘。宋培福第一眼看去,“顶多二十三四岁,个儿不高、短发、不算漂亮、也挑不出啥毛病。”
这个被宋培福形容为“很本色”的女生,就是邢质斌。邢质斌高中毕业后,下到大兴县插队,后又到县广播站播音。貌不惊人的邢质斌一开口,宋培福迅速捕捉到那个久违的声音,正是他当初在岳父家不期而遇的。
虽说是向大兴县广播站借人,但宋培福一借就定了半年,而且走的全部是正式调用的程序。当时他递给了邢质斌一张人事表格,只见她在上面填写道: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父母是教师,男友姓朴,朝鲜族,“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