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戛纳为什么能维持半个多世纪的头号国际电影节地位而不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三点。第一,这是二战后地缘政治格局在电影界的体现和安排,法国是战胜国,意大利是战败国,法国是欧洲电影政治事实上的中心,因此威尼斯尽管资格更老,但无法竞争;第二,法国电影工业发达,艺术水平也高,是欧洲首屈一指的电影强国,有向外输出电影资本和美学观念的传统;第三,在前面两个条件基础上,戛纳电影节得天独厚地拥有最有眼光和魄力的主事者,引入平行单元、改革选片制度、大力发展电影市场,一直领风气之先。因为是事实上的世界第一电影节,戛纳只要年复一年地维护好人脉,巩固和好莱坞、艺术大师们的关系,并适当推陈出新,别的电影节就很难动摇它的地位。
戛纳一直很坚定地做一个纯粹的业内电影节,所有放映只面向从业人士和媒体记者,普通观众根本没有机会入场,这跟柏林和多伦多大不相同。也就是说,戛纳从不直接影响大众,它通过影响业内人士和媒体来影响大众,这条路线无比成功。
这几年戛纳经常面临一种批评,说它过于依赖成名已久的大师,不肯承担选片失败的风险。但看今年公布的竞赛单元片单,成名大师已经少了很多,有处女作即入围的新秀。相反,阿彼察邦、河濑直美这类成名导演,却被“发配”到次级的“一种关注”单元。这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也只有戛纳才敢这么干,才有资本这么干。这种做法提升了“一种关注”单元的受关注程度,而阿彼察邦、河濑直美都是在戛纳成名的,接受这种“屈尊”,未尝不可以视为一种对电影节的回报。再说了,过去连戈达尔都进过“一种关注”,这本来也不算什么没面子的事。
如果说还有什么新的电影势力可能对以戛纳为首的欧洲电影节体制造成冲击,一定会有人将目光投向电影市场正在飞速崛起的中国。没人知道将来中国是否会出现比肩戛纳的电影节,说实话这比电影票房超过北美还难得多,不是说你背靠庞大市场就可以办到的。要想成为戛纳,必须取得让国际社会承认的话语权,建立一套艺术评价体制,并为国际上的业内同行搭建起一个有效的人脉和资金交流平台,这些中国电影都还不具备。